本人多年来一直从事核天体的实验研究,主要方向为天体演化过程中关键核反应的测量。近年来主要科研成果如下:
(1)重新评估了np过程中关键天体反应10B(a,p)13C的已有实验数据,得到了新的更可靠的反应率数据,大大降低了天体网络计算的不确定度,对A=80~100区间的核合成做出了严格限制。利用新的反应率数据计算得出的A>90区间的p核丰度比以往结果大3倍。同时,计算丰度与观测丰度也有很大差异,表明现有天体网络模型还需改进。实验结果发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
(2)完成了AGB星中关键天体反应19F(a,p)16O的地面测试实验。该反应是AGB星中19F重要的消耗渠道,预计将于2020年在JUNA深地实验室进行首次直接测量。在此次测试实验中我们制作了包括19F注入靶,CaF2和、LiF蒸镀靶以及CaF2多晶厚靶等多种靶材,确定了高稳定性靶材的技术路线。实验结果发表在Nucl. Instr. Meth. B上
(3)在RIKEN的CRIB终端负责完成了“关键天体反应 18Ne(a,p)21Na 的间接测量”实验。该反应是X射线暴过程从HCNO突破到rp过程的关键反应。本实验确定了复合核19Mg 位于阈以上10条能级的共振参数(ER,Jπ,Gp等),其中大部分的Jπ参数均为首次测量。本实验大大降低了反应率的不确定性,结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C Rapid Communications和Physical Review C上。
(4)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青年基金项目“AGB星慢中子俘获s过程中子源反应13C(a,n)16O的直接测量”。 s过程(慢中子俘获过程,s-process)合成了超过一半的超铁元素,该反应对s过程的核合成有决定性影响。本项目完成了探测器蒙卡模拟和地面原型机测试等工作,确定了关键技术路线,为后期地下低本底测量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(5)在爱丁堡大学工作期间对7Be(p,γ)8B,13C(a,n)16O 以及12C(12C,p)23Na等天体反应进行了Geant4模拟。确定了7Be(p,γ)8实验中探测器与降能器的最佳排列方式,并为 13C(a,n)16O实验设计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子探测器,理论效率最高可达90%。期间合作指导硕士研究生一名。